资讯动态
7X24小时咨询电话
0372-5557189
在线获取课程规划表
-
蜀通建设集团退休党支部“学习红旗渠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红色教育活动2024年22日-26日蜀通建设集团退休党支部学习红旗渠精神 践行使命担当红色教育活动2024-07-31
-
中共通辽市实验小学总支委员会暑期红色研学培训2024年18日-24日中共通辽市实验小学总支委员会暑期红色研学培训2024-07-31
-
活用红色资源 提升培训实效 让红旗渠精神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焕发时代之光为增强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对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擦亮党纪学习教育红的底色,安阳市深挖红旗渠精神蕴藏的干事创业、廉洁从政的实质内涵,依托优质平台、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形式,用党纪学习教育激活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生命力。01沉浸式现场教学让学员存戒惧。充分利用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从党建引领示范、红色文化传承、廉政文化教育、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入手,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聚焦党纪“戒尺”要求,围绕《条例》列出的负面清单、划出的必守红线,分批次、分类别、分阶段组织党组织书记到现场教学点开展实地教学,身临其境重温“终身负责制”修渠模式实现的巨大成效,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所蕴含的铁的纪律和革命力量。02模拟式情景教学让学员知敬畏。持续发掘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依托市委党校和红旗渠干部学院,构建“红旗渠精神+党纪”主体课程,在《红旗渠精神永在》情景式课程中,运用道具、服饰等还原真实情景,全方位体验当年在铁一般纪律下的党员队伍,带领群众只靠双手,建造一条引水“天河”的伟大壮举。通过寓情于“景”、寓理于“景”的教学方式,让党组织书记在亲身参与中感知一支钢铁般党员队伍的英雄气概和磅礴气势,永葆对党纪的敬畏之心。03案例式互动教学让学员善反省。坚持“理论+实践+思考”的培训教育闭环模式,通过访谈式《对话·红旗渠》、案例式《从杨贵看共产党员党性》课程,选聘修渠劳模张买江及当年修渠人后代担任教师,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红旗渠修建时期党员干部如何在受监督和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通过将红旗渠精神和新时代党纪要求深度融入,把党纪学习教育与自身修养、家风建设、强市建设相结合,让党组织书记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全面对标、深刻反省、锤炼党性,在不断反省思考中守牢党纪这条生命线,切实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坚实步伐。END编辑 | 杨澜审核 | 汤海庆投稿邮箱 | ayycjy@126.com2024-06-19
-
河南安阳一处5A级景区,耗时10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其中,红旗渠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象征。如今,红旗渠已成为一处国家5A级景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的魅力。红旗渠的诞生,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挑战和超越。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历史上长期遭受干旱之苦。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红旗渠的建设历经了漫长而艰苦的十年。在那个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勤劳智慧的林州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硬是在巍峨的太行山间开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走进红旗渠景区,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巍峨的山峦、绵延的渠水、雄伟的水库大坝,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红旗渠的雄伟壮观,也可以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辛与坚韧。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引水渠道,更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传承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红旗渠景区内,游客可以参观多个景点,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其中,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处重要的教育中心,展示了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背景、艰苦历程以及巨大成就。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深入了解那段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此外,还有青年洞、分水闸等代表性景点,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旗渠的独特魅力。如今的红旗渠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秀丽的自然风光,领略到独特的红色文化,更可以深刻感受到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红旗渠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奇迹,更是一座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伟大精神力量。在红旗渠景区内,游客还可以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通过VR技术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在党旗下宣誓,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参加党课学习,深入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红旗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作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教育中心,红旗渠景区还承担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在这里,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接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游客在历史与现实的辉映中提升自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总之,红旗渠作为河南安阳市的一处国家5A级景区,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一座传承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精神殿堂。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刻感受到红旗渠建设者们的伟大精神和感人故事,更可以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洗礼。如果你想要领略红旗渠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2024-05-22
-
红旗渠精神丨红旗渠为什么能激励全中国“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于是,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1960年,河南林县(现在的林州市)人民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激情和“引漳入林”的梦想,在太行山上劈山凿崖、移山填谷,用十年时间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世人赞誉红旗渠为“人工天河”“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红,是贯穿红旗渠的主色调,是凝聚人心的红,也是热血灌溉的红。 如果想要了解红旗渠的来龙去脉,就要先从红旗渠纪念馆开始。 这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精神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 在这里,那些关于林州的往事,让人耿耿于怀。 晋冀豫三省相接的省界线在河南境内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角,这个角的一条边是漳河的河道,另一条边是太行山的绝壁,两边框住的地方就是林州。 山岭环绕之下,林州以一块小小的盆地接纳了择居于此、繁衍生息的人们。但并非所有的盆地都是膏腴之壤,在这个地方,干旱的印记更为蚀骨铭心。 1960年2月11日,37000多人走进了太行山,他们不是专业工人,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父子相随,夫妻相伴,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 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备受期望又饱受争议的“引漳入林”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 施工难度最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说难,是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六百多米的隧洞,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 而这六百米,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 于是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就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 而红旗渠景区里“老炮眼”景点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青年洞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典故的,1960年11月,红旗渠接到指令,因自然灾害和经济原因暂停施工。可修渠的人们不愿意轻易停下,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还是悄悄地来到山崖前。 八个月后,在这群年轻人背水一战的咬牙坚持下,隧洞顺利凿通。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这群青年遇见的时代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但时代有幸,遇见这样的他们。 青年洞也成为红旗渠水工修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更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1966年4月,一、二、三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所有干、支、斗渠配套工程全部完成。 当闸门开启,漳河水滚滚而来时,无数人站在渠边嚎啕大哭。 至此,56.7万人口、37万头牲畜和54万亩耕地,将彻底告别干旱缺水的历史。 太行山修渠人的故事不仅鼓舞着中国人奋发图强,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 1974年,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播放影片,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纪录片《红旗渠》,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红旗渠都是外国政要访华时的热门之选。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红旗渠留给世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的红旗渠,自然风光奇险秀丽、人文景观底蕴丰富,是人文与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俗话说,“看山游水,四时不同”。 一条蓝色飘带穿过色彩斑斓的太行山。 四季轮换,山与林色彩的碰撞,起伏绵延八百里,一切都美得恰到好处。 红旗渠总干渠的三条分干渠,依山远行,深入林州腹地,润泽着林州54万良田。 闸房上空高擎郭沫若“红旗渠”三个大字,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红旗渠的步云桥横跨两山之间,举步惊鸿。扶栏穿行,天地悠悠,山风浩荡。 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云之间,胸臆中顿生感慨万千。 如今的红旗渠,每一处每一帧画面都是“限定”款。 有颜、有内涵,且独一无二。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奇迹,也是一种精神信念。 在红旗渠,聆听上一段修渠故事,用脚步丈量下“人工天河”,再用非凡勇气登顶太行。 这样的“敢拼”人生,你不想来一场吗?2024-04-24
-
青春热血镌刻太行之巅 ——写在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54周年之际7月6日,是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54周年纪念日。红旗渠,流淌着理想之光和青春之志,是激荡青春、催人奋进的“精神之渠”。 半个多世纪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自此,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逶迤绵延,浸润百姓心田。 2022年10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那股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青春热血映照太行 “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得粮不收,没雨旱得籽不见。” 林县缺水久矣,百姓盼水心切。 1954年,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十几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决定。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年轻的杨贵还面临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考验。“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一个年轻共产党人的担当。 历史证明,只要顺应民意,就能赢得人心;只要赢得人心2024-05-17
-
红旗渠长度,用愚公精神创造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红旗渠总干渠长度为70.6公里,从山西石城镇至河南的任村镇,工程始于1960年2月,耗时近10年,1969年7月竣工,是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最困难的时期,近乎全手工的方式,开凿出来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同时入选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名录,现在是一家5A级景区。红旗渠-靠双手打造出来的人类奇迹红旗渠是人工打造的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河南林州市人民徒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凿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削平过1250座山头,沿线架设了151座渡槽,总共开凿出211个隧洞,这些数据在“基建狂魔”的中国,用现在的水平是无法衡量的;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有名的水利工程,从大禹治水开始,还有秦朝的李冰父子造的都江堰,后来的三峡工程等等,这些工程有的靠智慧、有的靠敬业,比如:大禹治水曾3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直接把成都改造成了“天府之国”,让秦朝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而红旗渠则与这些水利工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无论是都江堰、还是大禹治水、三峡工程,都拥有非常深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红旗渠在缺少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情况下,几乎完全由当地的居民自发组织修建而成,其工程难度之大,而且是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的难点在现代技术面前,可能算不上什么,中国修建高铁、挖隧道、架桥梁,都是现代化机械设备,而修红旗渠时,是完全不具备这个能力的,看过《红旗渠》电视连续剧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过程有多艰难,估计连传说的愚公也不敢挑战。红旗渠-首先是引水工程,其次才是5A级旅游景区在大多数年轻游客眼中,红旗渠只是一个旅游景区而已,其实它展示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在当下年轻人的心中,既然身边的环境不好,那么就想着去其它地方,比如:从农村进入到大城市打工,进而买房,这固然是一种改变自身条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河南林州市有不同的观点,他们通过改造自己的环境,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也为自己后代留下了一劳永逸的5A级景区,可以创造清洁GDP的项目,并把自己的故事载入历史,这样的模式,虽然会更加艰难,但是回头看,会发现-很值。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钱财和技术是完成任务的主要条件,其实红旗渠人告诉我们,人的决心才是最为主要的,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人们在饿着肚皮干活,却没有一起占用公共资源的事例,把仅有的钱财,全部用在了工程上,这同样是一个奇迹。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得出,只要人心齐,太行山也得让步,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这样的工程不只是红旗渠,还有郭亮村的挂壁公路,同样是靠人工开凿而成,同样是靠着一种精神来完成的。【温馨提示】游红旗渠不能用现代工程技术来衡量,因为那是一个纯手工的时代,在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粮食只有3000万斤,技术工人仅28人,最高学历是技工,在这样的前提下看,是不是就是一个奇迹了呢?红旗渠第一道门免费向游客开放,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现场参观。2024-05-15
-
红旗渠精神的培训背景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时,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来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了红旗渠,这也是二十大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总书记高扬精神之旗,强调要“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指出这两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024-05-17
-
红旗渠精神的教学目的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时期,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的高尚追求和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益于广大党员干部获取善作善成的信念、勇气和方法,更好地践行“三严三实”、落实“四有”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4-05-17
-
红旗渠精神的培训收获把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互动体验、演出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员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从思想、阅历、作风、身心等各方面全面提升。2024-05-17
-
“人工天河”红旗渠:流淌的是一种精神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它是革命精神的实践,是改天换地的壮举,是人定胜天的见证,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州人民历时十年,凿壁穿石,开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它不仅是一条渠,更似一面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旗帜,它流淌着的是一种精神,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渠”“生命渠”“幸福渠” 。十万林县儿女战天斗地 十年凿一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清澈的歌声在红旗渠纪念馆响起。一首《定叫山河换新装》,使人脑海中浮现出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修建红旗渠的场景。为什么要修渠?因为干旱、缺水。如果翻开当时的林县县志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十年九旱”,每一页上都充斥着“旱”“大旱”“连年干旱”等字样。1436年到1949年的513年间,这里曾发生旱灾100多次,庄稼绝收30多次。于是,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十万林县儿女苦干十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总投工3470.2万个,最终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十年筑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光辉历程。红旗渠纪念馆:重温峥嵘岁月作为红旗渠景区的景点之一,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展馆,也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馆体犹如舞动的旗、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展览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走进红旗渠纪念馆,珍贵的历史照片、穿越时空的“老物件”、真实的山体塑形、宏伟壮观的人物浮雕、再现当时修渠场景的角落……那时候,技术人员缺乏,最高学历仅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资金不足,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没有水准仪,就用一脸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没有工具,就把自家的铁镢、铁锹、小推车都用上……馆内陈列的铁锤、测量尺、油灯、钢楔子等物件和旧照片重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当年,修渠日子可谓日夜兼程度每逢夜幕降临,劳动的人们除了有日月相伴,为他们引路的就是一盏明亮的马灯。红旗渠纪念馆的修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林州人民苦战十年改造山河的壮举,突出表现了红旗渠精神形成、发展和光大的历史传承。2024-05-17